亲情的家人们欢迎来到亲情不断电的《亲情那些年》,今天我们会继续来收听“爱笑的眼睛”文洁在那些年当中发生在她身上的经历和故事,从她的故事里面不难看出疾病、苦难就像一块试金石,它不但可以试出生活当中的世态
Genre(类型):
机构:
9个月的女儿病到呼吸困难进入加氧舱,医院账单让爸爸在复印机前足足印了3小时。然而因着她,爸爸来到日本远离了纽约的灾难。回美前夜,在教会外徘徊多年的丈夫拉着我和女儿的手,流着眼泪背诵那首为他的受难同事举行的追思礼拜上响起的《奇异恩典》。
作者:
大家好,我叫郭文洁,也是“爱笑的眼睛”,前些天刚过完自己十九岁的生日。我来自辽宁省,那是一个有山有水的滨海小城,今天我想要和大家讲一个关于我和我妈妈的故事。
我与老公在高中时即相恋。婚后4年,我们有了活泼可爱的儿子。我们的生活虽然平凡,但也平顺。
当我站在教会讲台上,讲述自己患病过程的时候,环顾下面的会众,那一张张面孔是那么的熟悉。在这些熟悉面孔的背后,每个人都有可以诉说的故事。
近几年,许多家长为孩子的教育纠结,对学校教育不满,因此在一些城市“Homeschool”(即“在家教育”)的教育模式越来越流行,《境界》本期采访 了一位目前家住北京的基督徒母亲宋艳红,她曾经是一家外企的驻华代表,有着丰厚的收入和令人羡慕的头衔,可是儿子天天却被诊断为多动症、自闭症,以至于没 有学校肯接收。这位母亲离开职场,一边带领她所在教会的姐妹们学习《圣经》,一边借助美国homeschool的教材,在家教育孩子。天天今年15岁,目前已经是在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的大二学生,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少年。让我们来听听她为什么选择“Homeschool”教育自己的儿子,她又如何从儿子被诊断为多动症的痛苦中走出?
我们如何向背负了20年劳苦重担的绝望母亲解释活着的意义?我们如何向被癌症折磨生不如死的人解释生命的意义?
赵一鸣是最特别的一个,本身携带艾滋病毒,他本该是最有理由坠入绝望的人,但无论病毒在体内多么肆虐,他仍怀着无畏的希望。他生命的价值也许不仅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唤醒别人。他超越死亡的乐观和无畏的希望源自哪里?
著名心理学、神学教授卢云博士在牧养众多知识分子后,终觉生命干涸,辞职转去服侍社会底层的智障儿童,这谦卑转身使他找回了心灵家园。我服侍的也是一个被人漠视的群体。藉着服侍他们,我原本以自我为中心的灵魂得赎。
因为人口老化,成年子女及父母正面临着全新的家庭关系和挑战。由于父母越来越长寿,成年子女往往必须照顾父母达十年以上,尤其是患有慢性疾病的父母。
亚洲: 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
香港郵政總局信箱12058
电话: 中国: 130-6848-6840 香港: 852-6888-6840
电邮:chinese@crcna.org